<%@LANGUAGE="JAVASCRIPT" CODEPAGE="936"%> 我与连环画的故事
 
《山村 童年 连环画》
湖南省安化县梅城木桥村泥爪书屋 蒋伯浩

    故乡是湘中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,我们童年时代的娱乐,不外乎抽陀螺、踩高脚、跳房子这些土玩意儿。要说与“文化”稍微沾点边的,就只有看小人书了。父亲在外地工作,也是喜欢书的,家里杂七杂八的书有两箱,其中一大堆连环画,吸引了我的目光。逐渐地,我便成了一个连环画迷。
    还是不识字的时候,就从父亲的书箱里搬出连环画来,一知半解地看着。那时只是看图,最喜欢《西游记》里孙猴子、猪八戒这些人物以及妖精们千奇百怪的造型。至于书中情节,自然茫无所知。有时跑去问母亲,得到的却总是训斥:“一边去,没看见我在做事吗?”只有父亲每年回家过年,才会厌其烦地给我讲解;因此,常数着指头盼寒假早日来临。
    上学后,斗大的字才认得几个,便开始试着读连环画下面的文字了。有一次看一本根据古代笑话改编的连环画,说一个人扛一根长竹子进城,横着竖着都进不了城门,跑去问“聪明人”,聪明人说:“为什么不锯断竹子呢?”连认带猜,终于把这个故事看懂,乐得咧嘴大笑,赶忙跑去讲给别人听。当时那种开心劲儿,至今恍在眼前。
    学校里也有几位喜欢小人书的玩伴,大家便互相交换着看。不过每当手头有了一本新连环画,谁也不会轻易爽快地“公之于众”,总得摆足“派头”经过大家一番软磨硬泡,然后讲定诸如不许搞烂,多久归还之类的条件,才会拿出来的。毕竟,对于穷山沟里的孩子来说,要得到一本连环画并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。
     初中在离家二十余里的小镇就读,镇上有一家新华书店,居然出售连环画。于是从伙食费里省钱,开始自己买连环画。成套的如《水浒传》、《瓦岗寨》之类,都不敢问津;也就买些单本小册罢了。那时崇拜侠客,记得买有《偷拳》、《神腿杜心五》、《霍元甲》等等。有一次,在语文课上学了范仲淹的《岳阳楼》记,刚好在书店里看到《巴陵侠女》上、下册的连环画,讲的正是一幅珍贵的“岳阳楼”屏条的故事,便买了回来。结果在班上大受欢迎,传来传去,等到经过一番“长途旅行”回到我手中时,早已“憔悴不堪”了。这个时期对连环画兴趣更浓,开始打成套的连环画的主意。每次给父亲写信,都要开出一长串的书单,要求父亲给我购书。父亲的工资虽不高,却也尽力给我搜求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《三国演义》,四十八本,虽然是各个时年代,不同版次的本子,也终于凑成一套“百衲本”。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套《杨家将》,本已收齐,却因借阅丢失了一本《杨七郎打擂》、一本《黑松林雪恨》,好长一段时间,都让我耿耿于怀。我最喜欢的是一套《岳飞传》,从《岳母刺字》到《风波亭》,翻来覆去不知看了多少遍,还时常在寝室里讲给室友听,为此博得一个“故事大王”的雅号。
    童年时光如哪吒脚底的风火轮一般疾而过,连环画消失了它耀眼的光芒,逐步淡出我的生活,成为埋藏箱底的记忆。不过每当在报上看关于连环画的文字,总不禁充满温暖与亲切之感。因为正是连环画,陪我走过了那段偏僻山村里寂寞的童年岁月。(完)

Copyright 2009 中国连环画出版研究会 神州共享(北京)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